-
屋簷,作為建築對於構築想像的起源,反映著人類從模仿自然的生長構造來承受外在環境、尋求肉身庇護的原始動機。在簷的想像下,建築構造在異質的人文、構築技術、地理涵構下折射出燦爛的構築光譜;簷屋,作為此稜鏡落實在多雨、炎熱的台灣屏東的一道意念,與真實構築。
座落於典型的台灣都市透天住宅區的紋理中,周遭鄰棟無論在設計之初或是隨著生活的積累,自立面伸出了許許多多的屋簷,這些屋簷,反映著當地真實的氣候因素以及生活情境。因此,接受以此屋作為兩戶家族將長久於此地安身立命的委託,在此屋展開或同居或同鄰的生活關係,在設計之初便希望以當地真實的狀態作為發想,屋簷不僅作為承受自然因素的介面,伸出的屋簷或連結或區隔的組織起垂直的院落關係,各自進退的屋簷型塑出個體在簷下獨立、相連、室內、戶外、陰翳、明亮的生活風景。 -
-屋簷下的生活
以往從屋頂的建構方式我們可以很容易辨識各地地域建築文化的差異。這蓋住房子的頂透露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屋內的使用方式、地域文化的意象、建構材料的特色。
屋頂的材料、建構方式、永久性、形式、支撐的結構、絕緣性及排水通風遮陽避雨積雪都很必然的傳達了建築的地域性。
因為工業技術進步,高層建築的發展及現代建築的國際化,平屋頂統一了建築的屋頂形式。其他的屋頂形式出現的可能性多在象徵意義。
檐屋的地理位置在南台多雨多陽的屏東,即興的重檐形式是反應時常處於攝氏30-34度且全年的熱帶潮濕氣候。
社區生活也因此受益於室內空間與未受遮蓋的街道之間的陰影區域。它採取涼廊,簷篷,樹葉,亭台和寺廟的形式。
無所不在的附加臨時金屬屋頂結構看起來似乎是可置信的。但以一個區域性建築解決方案來說卻又如此真實,因為它們既多用途又通用且務實。
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屏東鎮的熱帶地區,這棟由2個多代家庭(每個由8個單元組成)的建築,展開成為由16個堆疊和位移的屋頂/平台所組成的長形線性量體。
每個懸挑屋簷的形狀,深度和光線過濾取決於它背後的內部空間。 位於地面層的大客廳設有花園露台。 上面的主臥室有露台花園,而閱覽室則有可欣賞美景大窗台,並由深色出挑則提供遮陽。 臥室設有綠色的陽台,而電視室的屋簷只容許一絲帶狀窗戶引光進入室內。
60度是台灣遮陽效率最高的斜坡。 雨水從一個屋簷滑落到下一個屋簷,一直流到花園,給植物澆水,最後滲入集水器,將水回收到建築物。
懸挑保護內部免受雨水侵襲,並減少熱量的進入(通過使用白色波特蘭水泥進一步實現)。 也讓許居民隨時打開窗戶,透過交叉通風來使房間降溫。
此外,這樣珍貴的陰影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更加綠色,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後,這些屋簷的錯位促進了各樓層/單位之間的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