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UP
建築不僅是構造,而是人與空間的對話

彭宅

完成年份:2005

  •  

    設計基本資料說明

    作品名稱

    彭宅

    作品性質

    單一住宅

    設計基地

    台中

    設計時間

    2003-2004

    主要設計

    林友寒

    其它協助人員

    Olaf Boeckenholt、Anika Lenzing(Project Designer)、Thomas Westerloh Structure Engineer/Ingenieurgesellschaft mbH Degenhardt AHW 營造工程/富鉅營造  廖明彬

    在地建築師

    何東光、曾成德

    空間性質

    單一住宅

    空間需求

    主客廳、廚房、餐廳、小客廳、書房、主臥、次臥

    基地與空間面積

    500 m2(900 m2)

    建材

    清水混凝土、帷幕玻璃、柚木、雪白銀狐、觀音石、砂岩、頁岩


     
  • 創作概念
     

    希望去尋找一個屬於私人╱私密的開放空間。做一個撕的 作,創造一個中庭、產生2個單元,分成前面與後面但又被縫隙連起來,有很多的連接的可能 與視覺的溝通的可能 。空間機能上的改變,讓生活行為在重複、重疊的時候,空間的推展是複數的、有交集的,而不是一個確定的、線性的過程。 利用2米多高的車道上頂板成為屋側退縮的花園,讓客廳有寬闊的視野。沒有塗裝、外露的建築材料,希望讓這房子在城市的脈絡裡面是退縮的、比較不明顯的透天厝。

     

    撕開的縫隙 _ 穿透橫豎的三合院

    一道連續的牆不斷地折╱翻╱反╱轉,成為牆、地、天花板。請以橫╱豎的三合院去了解這個房子,每一道開口、每一處的轉折,皆有溝通的可能 與意義。這不是一棟為了好看而蓋的房子,從業主的實際需求、在地的風土去思考一個完成建築上美學與表達現代精神的可能。 在都市的涵構之下,去尋找一個私密的開放空間。 我在將暖還涼的春末第一次看到這個房子。當時還是建築工地,許多的不確定 與未完成,沒有樑與柱,結構全然開放,像廢墟一樣的迷宮,興奮地爬高走低。林友寒告訴我,『我很害怕這個案子你若要拍照不會很好拍。因為不是在圖像、裝飾上去討好,人要實際進到裡面,才有可能感受到空間的層次。』旅居德國多年,在知名建築師Peter Wilson旗下工作時擔任荷蘭鹿特丹劇院與義大利米蘭市立圖

    書館主持建築師。2003年春,與2位年輕建築師共組事務所,以未屆不惑之齡從全球750件競爭作品中,贏得工程經費高達一億五千萬歐元的德國萊比錫大學新建案的設計權,預計2009年完工。 然後,我們終於在將冷亦熱的冬初,拍到了這個房子剛被入住的全新姿態。台北都已經冷過一回了,這個城市卻在忽陽忽雲的天氣裡,迫使人一身夏衫在上上下下來回奔跑中滴汗淋淋。攝影師以敘事手法去詮釋建築的故事,我翻找出五月時聽到的話,『這個案子不是在經營某種氣氛,不是在經營某種氣質,比較是在討論建築型態學或是建築影像本身的一種誠實的個 。』
     

    誠實的建築 本質與手法

    很重視誠實這件事。一種對物質本 的熱情。相信水是水,聲音是聲音,喜歡石頭在還沒有變成房子之前的個 ,對物 本身質感的信任跟自信。或者建築本身手法的根本,是在傳達某個基地或某些物 的本質。在哈佛唸書時,一個學期要準備評圖好幾十次,老師都是國際知名的建築師,『他說不好的時候,你真的是一點都沒有信心,』東海建築給他基礎,老師是知名建築師張樞、曾成德,與在哈佛的訓練,對他非常重要,『如果不是那個教育,我今天不會有看法,』重視設計的思維與工業技術,對於後者,他直言在歐洲執業後的改變。做設計時,非常依靠與藝術家以及與專業技術家的合作,包括立面、物理環境等,發展立面上的一條線,可能會要好幾個月。好看的建築不一定是好的建築,好多很好的建築,設計者與專業者

    的合作很有關係,『若是專業技術不存在,建築師只能畫圖畫好看而已。』   對林友寒而言,好的建築有其物理環境上的必要 ,產生過程的增減的可能以及為什麼會發生。他相信建築師的手法可以是不那麼明顯的。同一位建築師的做出來的東西的樣子並不一定都要是一樣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地點每一個要求有他的特 ,能夠去彰顯那個特 並不是一定要從一個手法裡面爭取出來。每一個東西的個 不一樣,徵顯其個 的方式不會一樣,最重要的是去找到一個適合的處理方式。雖然手法是辨認所謂大師名作的方式,標籤對建築師而言似乎是重的,但是他其實並不同意這件事。

     

    私人╱私密的開放空間

    以清水混凝土為結構,台灣在地盛產的建築材料,觸眼所及幾乎都是承重牆或剪力牆。業主希望建築是背景式的樸實,建築師讓表面沒有任何塗裝與裝飾,看起來好似未完成,簡單而不突顯,也因此體現了建築的現代精神,『現代性本身是一個不明顯性,在反抗階級的明顯,現代的精神就是讓你跟別人的區分不是那麼明顯,』這個不明顯 表達在典型透天厝的比例,在分割上不採取很特別的形象與組織。 這棟房子基本上是一個透天厝的變胎,建築類型上的變形。通常透天厝就是在一個狹長的基地上面蓋棟4層樓的房子,一家人住在一起,房子中段非常陰暗。『通常做住家的案子,在尋找一些私密性,就是去隔離你自己與城市,有一個自己的家,』對林友寒而言,這個案子讓他覺得有趣的地方,就是將這塊典型的透天厝的基地,在業主的需求條件之下去詮釋其生活習慣,在台灣的城市,尋找一個屬於私人的開放空間的可能。希望整個房子不只是視覺上溝通容易也希望是非常開放式的建築,令其本身有個屬於現代生活的態度。 業主曾旅居北美10年,希望不受拘束的居住範圍與開放的生活空間。從事餐飲業亦相當好客,需要一個非常寬敞舒適的公共空間。廚房,成為整個家的中心與設計重點。希望一個家庭裡有二座屋,他的小孩住在一個房子,家長住在另一個房子,但其實是住在同一屋裡,當他們需要溝通的時候有溝通的可能,不需要溝通時,能夠擁有自己完全私密的空間,一座雙棟的都會別墅,成為發展這個案子的基準點。

     

    撕開的縫隙 分開、錯開與溝通的可能

    採取一個撕的動作,把板子撕開,將一個房子撕開成二個。撕開後中間所產生的縫隙,讓二個房子有著變成一個房子的可能。因此建築師把二個房子以一個中庭錯開,樓層間也做了半層的錯開。因而在錯開的同時,在視覺空間上發生互相瞭解、互相溝通的可能 ,但同時也因為錯開,不能直接接觸與溝通。但是在房子的另外一個部份,在板子跟板子之間,有一個溝通的縫,像一座橋,讓這個縫成為二個住宅單元實質上可以互相連絡/溝通。

    這房子同時存有水平的撕縫,與垂直的溝縫。撕縫在區分公共與私密單元;垂直跟垂直的2個面之間的縫隙╱板子跟板子之間的溝縫,成為溝通的一個媒介。 撕開的縫隙,把公共空間跟私密的空間分開。重複撕開的動作,產生二個被撕開的縫,一是室內的中庭╱客廳,另外是室外的中庭╱露台;一個是室內的挑空,一個是室外的挑空,這二個挑空的尺度亦相同。室外的挑空╱中庭╱露台把2個房子分開,室內的中庭╱挑空客廳把書房跟畫廊分開,讓公共空間裡面本身的私密 跟公共 再細分出最公共╱挑空客廳,次公共╱廚房與餐廳,再次次公共╱書房。前面與後面的2個單元以板子跟板子在結構上是相連接的,經過反轉折向,前與後的板子之間是一座橋/走道,把2座房子溝通/連結起來。因為撕開的發生,並且讓你看到了那個被撕開的痕跡,然後才了解到這張紙╱板子,原來以前是一張紙而不是二張紙。 在形象上雖然是撕的動作,林友寒並非為了去形一個美學上的象,『而是一個在空間機能上本質錯置的一個原創性,一個原質。並不是在講空間的形,而是藉由這個撕的動作,讓空間有交集與重疊的可能,』以往空間的行進是線性的,大門進口有個門廳,走進客廳後面是廚房,以前的廚房是被藏起來的,廚房與客廳中間是餐廳。可是在這個家,廚房是這個房子最重要的、被放在最中心的位置。廚房事實上是小客廳、是音響室,也是餐廳,廚房事實上就是客廳,房子前面那個應該是客廳的挑空事實上是展示室,上方的主人書房事實上是挑空客廳的一部份,對面是藝廊。建築師以介入空間的板子跟撕開的動作,來反應現代生活在房子裡的複雜性╱複數性與不斷地在改變、演化的過程。同時空間的複數性可以負荷將來發展的可能,再被重新定

    義、重新詮釋與了解,再被變化、演化,再被重複。

     

    橫╱豎的三合院 建築的環境

    所在城市的天氣可以極熱,被撕開的中庭為其爭取到大方的採光空間。大量開窗的同時,建築師還要去思考如何讓這房子可以擁有大量的玻璃,同時使這房子不會因為大量的自然光線而過熱。因此所有立面上的2個單元,一為金屬鋁板材質的白色窗戶與門,另外就是帷幕玻璃/清玻璃。讓金屬鋁板的窗戶與門都是可以被移 的/實的,清玻璃則是不可移動的/虛的,刻意與一般的房子反過來。開的窗多實的面也多擋到的光愈多通風也可以愈好,產生負負得正的結果。 位於只准蓋獨棟別墅的都市計畫區內,左鄰的房子往後退縮10米,因此將客廳擺在左方退縮、取得寬廣的開放空間與視野,右舍以背向對,所以將所有溝通/走道置於右側。房子的深處與後鄰之間有道10米高的實牆,退縮出4米5的後院連結從車道頂板轉折下來

    的木棧道與一弧活水。水,通常會被擺在屋前,養魚或者養植物,單純的欣賞。不希望房子看起來是被重壓到地裡,希望浮出而不是被鎖住,建築師將水視為建築元素的一部份,一個不明顯的界線,讓水去出挑建築。 每一個退縮都呈現ㄇ字型。刻意在剖面、平面、立面上重複ㄇ型的樣子,前棟屋子的挑空客廳、上面書房與畫廊呈現剖面上的三合院關係;在廚房中島可以左右看到後方的小客廳與前方客廳;在立面上成為陽台。『ㄇ,是一個特別的形狀,是三合院的形狀,讓你可以瞭解左右溝通、中間,瞭解包庇與環繞但又非完全的環繞與包庇。』 五月時看到的一個厚度,被撕了包裝,突然間通透了起來。從外面進到裡面再出去到外面,翻轉到上面、再到下面;盡量去找一個裡外的延續性,因此產生線 的板跟板的關係,

    外面的元素事實上是裡面的元素;宛若以一道牆折出了一整棟房子。上下奔跑,層層相連,看見╱看不見,我看到主人犬寶弟,明明被關在地下室,卻突然從樓上奔竄出來,撲過來了。一個延續的結果。 暖屋派對,女主人在挑空客廳/舞台,向滿屋的親朋好友說,『我今年50歲,我的夢想實現了!』居住者愉悅的生活,成為建築師最大的滿足。

    反╱轉╱翻╱折與錯開,同樣的建築元素,從外面進到裡面再出去外面,翻轉到上面、到下面,宛若以一道牆折出了一棟房子,一個延續的結果。

    樓層之間錯開了半層。在錯開的同時,在視覺空間上發生互相瞭解、互相溝通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因為錯開,不能直接接觸與溝通。


    找一個都市比較寧靜的角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屋子面對著街路,因此將公共空間置於前方,私密空間放在後面,噪音已經被房子的深度隔開,成就私密的開放空間。人都離開了的午後,更顯沈靜。撕開的動作與介入空間的板子,來反應現代生活在房子裡的複雜性╱複數性。

    退縮,梯通向主屋。拔高圍牆,因為前院的比例,行人從街路上走過,看不進連接庭園的底樓。廚房的洗碗槽、處理台、爐台上採光天窗的位置,比例也不是亂畫的,與整個房子在幾何上有個關係,與使用的方式也有關係。定位平面上的三合院,人站在洗碗台可以左右看到挑空客廳與小客廳。

    選擇細質的柚木搭配建築本身混凝土的粗糙色質,以自然的材質去襯托2者的關係。後棟的次臥,白色衣櫃隔開浴室與睡眠空間。 在板子跟板子之間,一個溝通的縫,像一座橋,讓這個縫成為二個住宅單元實質上可以互相連絡/溝通。被擺在房子右側的走道,連接前、後2個房子。

    建築本身手法的根本,是在傳達某個基地或某些物的本質。

    書房、挑空客廳、藝廊呈現剖面上三合院的關係,宛如義大利的Atrium Garden,在視覺或空間的關係上產生較為有趣的凝聚 。1樓的裝修牆成為書房通道的扶手,投射燈徵顯混凝土的質感、指引動線。

    希望房子看起來不是被重壓到地裡,浮出而不是被鎖住。 將水視為水平的玻璃,水的反光跟水本身的折影讓房子像是浮在水上,視覺上讓房子本身產生輕量感,能夠被突顯,讓裡、外的的關係有個延合╱延續的可能。

    好的建築有其物理環境上的必要性,有其產生過程的增減的一個可能。